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> 研究文章
发布日期:2014-10-26

 

  如何练好太极拳的“步”

 

  市太极拳协会副会长——孙毅

 

  俗话说:“教拳不教步,教步打师父”;“太极不走步,脚下没功夫”;“步不稳则拳乱”;“先有好脚,才有好拳”;“手进三分,腿进七分”。古人教拳是特别重视“步”的。太极拳讲十三势:棚、捋、挤、按、採、挒、肘、靠、进、退、顾、盼、定(即“四正”:棚、捋、挤、按;“四隅”:採、挒、肘、靠;“五行”:进、退、顾、盼、定。亦即:八个方位打法和五种步法)。我们在习练太极拳套路的过程中,往往较多的关注身法、手型、协调性、精气神、套路编排等,却较少注意步法。

  平时练拳我常看到:不少新拳友打拳迈步时发飘;有的起伏过大,一窜一窜的;有的步法混乱、乱扭动、立不稳;有的步法不轻灵,迈步沉重如打夯;有的发力时,上体歪斜猛挥臂却发不出弹抖劲来等等。我常常琢磨这些毛病根在哪?该从哪里入手解决?

  我琢磨来琢磨去觉得“其根在脚”。 我在习练太极拳的实践中,越来越感到“步”的重要性。太极拳要求:“迈步如猫行,运劲如抽丝”,“立如平准,活似车轮”,“其跟在脚,发劲于腿”。由此可见,如不能正确走好“太极步”是打不好太极拳的。

  那么又怎样才能走好“太极步”呢? 我认为:在习练“太极步”时,适当改变一下人的走路方式即可。我们平时走路时前腿迈出后,后脚必然蹬地而起;练“太极步”就是要改变后脚不蹬地而由前腿吸纳、腰胯带领的方式将后腿提起迈向前方,形成水平式滚动前进。左顾、右盼、后退也是同样的道理。

  具体的做法:

  首先解决两个前提:一是要有中正的身法。太极拳讲“手、眼、身法、步”,练好身法是基础,必须保持正确的身型:尾闾中正、松静安舒、不前俯后仰、左右歪斜;二是要沉稳、松柔。上虚下实、虚心实腹、气血下沉。

  其次解决行步的方式。以向前走为例,两膝微曲,调整好高低(初学者可站得高一些),迈步时须缓缓将重心移向前腿,其胯根内收,腹部充实,用腰带动,缓缓提起后腿,后腿由大腿蓄劲于膝,带动小腿,提脚跟,足尖自然下垂,向前方展腿,切忌不是迈腿,是一点一点用腰送腿,足尖由下垂变为上翘,足跟轻轻落地,过渡到足掌足尖,身体下沉。然后再做下一个动作。下一个动作同时要注意,后腿向前上步时,必须把重心全移到前腿,并向下沉实后,才能缓缓提后腿,要防止重心还未移到位,后腿就蹬地上提。这个“蹬地”问题一定要解决好。这样既保证了步伐的稳定性,又使动作均匀、缓慢,有沾黏和阻力感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:“运劲如抽丝、迈步如猫行”,似乎有“如履薄冰”的感觉。

  太极拳的每一步都要踏实后再迈另一步,做到落地生根。向后及左右各方向迈步,都是同样的道理,这里不再赘述。

  走“太极步”就像做人一样,一定要踏踏实实,平平稳稳的一步一个脚印的走。太极拳是功夫拳,功夫就在你的脚下,要练好“太极步”,就得下功夫。

  练“太极步”时,不要着急,可分两步练:

  首先,慢步练。要求迈步时要有虚无之气势,要顶起头,拔起背。开始迈步时,必先收全身之重量徐徐移于前脚,然后徐徐提起后脚。如同从泥里抽出来的感觉,而后虚虚落地,慢慢踏实,其落地踏实用劲的情形,如将脚徐徐插在泥浆里。这样子慢慢练下去,久之,脚步柔弹而稳固有力,身体才能练成龙行虎步,身形相配的神气。

  其次,快步练。这是在第一种练法有基础后的必不可少的练习法。两腿要异常轻灵,落步轻,发步快,所谓步随身换,忽隐忽现,进退神速,灵妙异常。太极行步运动起来,可谓来去如穿棱,忽隐忽现,矫若游龙。脚下只见步伐移动,而来去轻灵无声。这种步法练好以后,运用于推手、散手,可谓拳来不知,脚去不晓,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,将发挥极大的威力。

  “太极步”走好了,就可以有效解决双重的弊病:第一,起伏的弊病;第二,摇晃的弊病等等。使双脚平平稳稳、轻轻松松落在地下,好像脚与大地融为一体。

  “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”这句话引申到太极练步,也就是说练拳要从脚练起,真正练出了脚下功夫,我们说你就练好了“太极步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