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> 研究文章
发布日期:2014-11-18

 

 太极拳与书法艺术

 

——书法是纸上的太极 太极是流动的书法

 

 市太极拳协会副秘书长 苟毅

 

  太极拳与书法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,它们一文一武,一个是运动,一个是艺术,两个似乎无关的概念,但它们在文化内涵、美学艺术和养生健身上确有异曲同工之妙。笔者临池学书三十余载,对书法艺术如醉如痴且书艺小成;对太极拳酷爱有加且习练十年有余,深感太极拳与书法同源,并且有许多相同和相通之处。

  一、一文一武,同根同源

  太极拳源远流长,其理论基础是《易经》阴阳八卦学说。太极拳内涵深邃,博大精深,是我国传统辩证思维与武术、医术、导引术最完美的结合。它涵盖着阴阳、动静、虚实、开合、刚柔、化发、意力等一对对矛盾的辩证统一。所以,太极拳又称为哲学拳、阴阳拳、虚实拳。太极拳,传承至今,有了陈、杨、吴、武、孙……等不同的流派,但他们的拳架同样都离不开太极拳论的基本法理,其艺术表现形式就是太极拳各流派体现自身特点、风格的一招一式及所呈现的完整套路。

   古老的中国汉字同源于八卦、易学。毫无疑问,汉字的艺术表现形式——书法,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也是同步的。几千年来,中国书法已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艺术系统,书体主要分为篆、隶、楷、行、草五大类。各类又可分为若干小类。 书法艺术讲究用笔、结构、布白、墨法、章法等;运笔是书者基本功夫,主要有中锋、侧锋、偏锋、裹锋、衄锋、圆笔、方笔等手法;笔法内涵是指刚柔、湿枯、黑白、提按、顿挫、转折、粗细、曲直、向背、疏密、揖让、动静等阴阳互补的矛盾统一形式;在笔画的粗细、长短搭配上,有粗细变化较小的,也有粗细对比强烈的,可长可短、可正可斜、可曲可直、可粗可细,它们之间又有种种不同的搭配形式。汉字的艺术表现形式就是书法,尽管有不同的字体形状和数不清的书法流派,但都离不开方块字的基本规则。

  太极拳与书法艺术,一文一武,同根同源,皆源于史前的八卦学说,具有同样深邃的理论知识、缜密的规范要求,同是易学难精、顶峰难攀的艺术。太极拳与书法艺术在其形象、神韵、阴阳互补、刚柔之气、学练程序、艺术效果等等方面,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。

  二、身法要求上的一致性

  “学者上场打拳,端然恭定,两手下垂,身桩端正,两足并齐,心中一物无所着,一物无所思”(陈鑫《陈式太极拳图说》)。

  唐初书法家欧阳询也曾对作书者的身法有过这样的要求:“莹神静虑,端己整容,秉笔思生”。

  这一文一武的两位大家都强调了在心静用意的前提下,周身放松,立身中正,不偏不倚。

  比如:陈式太极拳在此基础上通过螺旋缠丝使内气通达周身,久而久之,身体的各个部位将产生一种刚柔相济的内劲,这种内劲的来源正如拳论所说:“其根在脚,发于腿,主宰于腰,形于手指”。

  书法亦是如此,无论是书写盈尺榜书,还是蝇头小楷,都必须两足踏实,周身放松,立身中正,沉肩坠肘,气沉丹田,只有这样才能气血畅通,笔随意运,使两腿之力自然形于手指,柔软的毛笔才能书写出入木三分、力透纸背的遒劲书法作品。

  三、心神贯注,以意引气,心领身为

  古拳论提出:“先在心、后在身”,“意气君来骨肉臣”,“手有定法、步有活规”。陈鑫在《陈式太极拳图说》中说:“意者,吾心之意思也,心之所发谓之意,其一念之发如作文写字,下笔带意,笔随意行”。

  古书家也强调“意在笔先,笔居心后”。字体形态变化于笔端,融会作者的情性于纸上。可见“意”在太极拳与书法中的重要性。

  比如:陈式太极拳套路,在意念的作用下,一会儿如“回风燕子,点水蜻蜓”,一会儿“山崩海啸,虎视鹰膦”,每招每式都是在意念支配下,内气鼓荡,各招各式皆随意行;由此我们联想到唐草圣张旭所书的古诗四帖,他的草书,跌荡起伏,奔放流畅,字字相连,一气呵成,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,如果不是在意的作用下,能有如此气势磅礴,铁画银钩的绝品吗?

  四、快慢相间,刚柔相济,蓄发相变,结构严谨

  太极拳十大要论云:“太极拳有阴柔、轻柔的一面,譬如和风细雨,又有阳刚沉着的一面,譬如雷霆万钧,两者兼备互用才得太极两仪”。

  书法与陈式太极拳一样,其节奏变化多端,鬼神莫测。我们欣赏一幅优美的书法作品,犹如看到了一套完整的拳术表演。太极先辈陈伯先老人虽已年逾古稀,曾在给友人书写条幅时只见他饱蘸浓墨,略加思索,然后大笔恢恢,笔走龙蛇。当他写到“平心静气悟真谛”最后一笔悬针时,老人内力悴发,突然双足离地,助气发声。这那里是在写字,分明是在演练拳术。七个铿锵有力的大字,抑扬顿挫,参差有致,气韵贯通,宛如是一套完美的太极拳套路!

  清代书法家曹莹在《书法约言》中指出:“凡运笔有起有址,有缓有急,有映带有回环,有轻重,有转折,有虚实,有偏正,有藏锋,有露锋。”晋王羲之说:“点、画、波、撇、屈曲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。”

  书法艺术所说的“力”与太极拳的“力”是一个意思,这个力决不是大力士或粗壮工的拙劲,而是久而久之练出的内劲,即意之所至,气即至焉,力由意生,意到力至,恰到好处。

  书法创作,讲究笔画优美,结构严谨,笔画匀称,章法布局。起一笔决定这个字的大小、位置的偏正,第一个字决定了全篇的风格布局。笔画强调有“力”,“力”是书法的内在精神,刚而非石、柔而非泥,要笔实而墨沉,忌笔飘而墨浮,要笔到墨到,墨到之处,皆有笔在。

  打拳好比书法创作,举手动足好比一笔一画,一个拳式的优劣,好比书写一个字的优劣;一趟拳演练好比完成一篇书法作品,在幽美的环境里练一两遍或几遍太极拳,如同创作一幅赏心悦目的条幅或长卷。

  五、健身功能相通相近

  太极拳是静功,是内功。先是练体,其次是练气,最后是练神。太极拳与书法是天然的气功,不求自得,在此基础上练神,则是更上一层楼。

  书法的创作过程,按照古人作书的程序,先磨墨,此时心静,边磨,边构思,心平气和,然后挥毫于纸上,力送毫端,一气呵成。由于作书中每笔的点、画、波,撇、曲,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,久而久之,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,是不求自得的。

  书法的基本功除了掌握点划间架之外,还要在笔墨纸砚中感悟到默契、和谐,尤其是能否感觉到笔与纸间的一种引力或称作摩擦力,这种摩擦力是需要用心去感悟的,是实实在在存在的,有了这种感悟,就能将心意更好地展现出来;对应于太极拳来说,书法上的这种笔与纸间的摩擦力,就相当于人体与空气间的摩擦力,同样是要由心去体味、感悟的。

  六、循序渐进,持之以恒

  太极拳和书法艺术如果按照一般要求,几个月就能学练一趟拳,或者学几个月书法,就能拿毛笔来写字。但是要达到入门的程度就不那么容易了。

  学练太极拳的正确途径:一是要明理;二是必须有名师教导,不然是摸不清门路;三是要靠恒心,多练,循序渐进,多思、多悟、多体会,下苦功夫。技盖群雄的太极功夫,也是太极大师尽其一生精力,每日闻鸡起舞苦练不止的收获。

  而学习书法,也同样没有捷径可走。王羲之之所以能成为书圣,因其天资聪慧,早年即有家教,又有名师,加上勤苦用功,终于大成。流芳百世的精品书法,那是书法大师穷其毕生心血,终日砺练不辍的结晶。

  以上六个方面说明了太极拳与书法从源流、文化内涵、养身健身、阴阳虚实、心神意力、身法、美学上,以及从其形象、神韵、刚柔之气,学练程序、艺术效果等无不是息息相通、一脉相承的。我们不妨在练拳的同时学点书法,在学书法的同时学一下太极拳,定会相辅相成、相得益彰。

  通过以上论述,对“书法是纸上的太极,太极是流动的书法”这个观点也就不难理解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