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> 研究文章
发布日期:2014-12-05

 

浅谈习练太极拳的“棚”与“松”
 
市太极协会副会长、秘书长----郝玉玲
  
 
笔者习练太极拳十余年,在练拳中如何做到“棚”与“松”的有机结合和完美展现,积累了一些肤浅的体会和感悟,现就二者之关系作一解析,和拳友们共同学习交流。
何为“棚”?
棚劲是八劲之本,练太极拳不可离开此劲,它是弹簧力,又如水托舟,如戥称量,是知觉力,一切外来之力皆藉其辨别方向、大小。其余七劲:捋、挤、按、采、挒、肘、靠均是在棚劲的基础上以不同的方位和作用的延伸和演化,故棚劲是母劲,评价太极功夫的优劣,必须看他棚劲运用如何。搭手巧用棚劲相接园转,接换圈,劲不丢,能顺其势而走化,顺其势而出发,拳论曰“浑身上下处处有棚劲”,总结了棚劲尤为重要。“棚”顾名思义如双手捧物,下按上棚,它是利用离心力随外力相合,不丢不抗的粘贴之内劲,其动作似松非松,柔中寓刚,灵活而又沉重,是一种富于弹性和韧性的特殊内劲。
何为“松”?
太极拳是意念拳,讲究的武拳文练,它是一种放松运动,讲究心静体松,动作协调,故有歌曰“松松松,太极功,太极头条要放松,学太极,先放松,不松难得太极功”。它充分说明放松是演练太极拳的前提和基础,也是演练太极拳的必然所向和最高要求,这是太极拳难练的一点,也是衡量一个太极拳爱好者功底如何的重要方面。
放松,就是练拳时心情轻松愉快,无任何紧张情绪或压力;肢体的各个关节、器官及肌肉、韧带等松驰、舒展,尽量以骨骼的自然支撑力把人立起来。动作应轻灵柔和、从容自如、含蓄匀称、顺遂流畅,不急不缓、不散不滞。如何放松呢?
首先要思想入静,心静才能放松。从预备势开始,就要摒弃一切杂念,物我而忘,将思想全部集中到所练的套路上;
其次要用意识引导行动。拳论曰“意气君来骨肉臣”、“用意不用力”,意是一身的统领。前辈讲“没有意只有形,就是体操”。因此行拳中一切动作都应以意领先,才能使全身的筋、骨、皮、肉和肌腱、韧带得到彻底的放松和舒展;
第三要动作轻灵,“听之至细,动之至微”,轻起轻落,慢起慢落,点起点落,做到迈步如猫行,运劲如抽丝;
第四要“慢中求功”,这是太极拳与其它拳种的重要区别,行拳时要以缓慢的速度进行,不急不燥,以慢制快,才容易使身心放松,不用僵力、拙劲。使肢体像风吹杨柳一样,徐徐前行。
概括讲:松就是肌肉放松,就是骨节拉开。练拳者只有懂得放松,才能达到节节贯穿,以意导气,以气运身,才能极柔软而后极坚强。
“棚”与“松”二者之关系:
习练太极拳,注重十三条身法,即:含胸、拔背、松肩、沉肘、提顶、吊档、护肫、腾挪、内战、气沉丹田、尾中正,虚实分明。同时,还必须注重身体的内外三合,即手与脚合、肘与膝合、肩与胯合(外三合),神与意合、意与气合、气与力合(内三合),而内三合只有经过长期的习练才能有所体会,而这些都与身体的松沉和拳式的棚劲密不可分,贯彻始终。
其一,练习棚劲首先要放松,笔者认为着重是松腕、松腰,腕、腰一松,全身皆松。腕部不松,则接劲,发劲皆受限制,棚、捋、挤、按、采、挒、肘、靠、沾、连、黏、随亦不能尽其妙。而松腰则更重要,《太极拳论》曰“腰为一身之主宰”、“腰如车轴”、“有不得力处要于腰腿处求之”,武谚道“练拳不练腰,终身艺难高”,腰胯相通,上与两膊相系,下与两腿相连,是贯穿上、下肢的中间枢纽,是身体动作的中轴,胯腿腰转以腰胯带动全身。松腰时,上身必须先放松,在松静自然的状态下,做到含胸、拔背、松肩、沉肘、气沉丹田等要求。松腰可使上身灵活,意气通过腰际运行到脚下,使下盘稳固;松腰才能做到沉腰,沉腰可使尾闾前送,命门后撑,小腹上翻,意托丹田,达到尾闾正中。所以说,没有松,就静不了,没有松,就沉不了,没有松,就做不到柔,更不能体现棚劲了。
其二,松沉是为了产生棚劲。杨澄甫宗师提出的太极拳说十要“虚灵顶劲,含胸拔背,松腰,分虚实,沉肩坠肘,用意不用力,上下相随,内外相合,相连不断,动中求静”这是对习练太极拳的基本要求和要领。要求练拳时周身骨节,肌肉要放松放开,凡运动骨节之处不可扭曲,而要处处顺遂,凡用力之处,不着意于肌肉的紧缩或奋张,勿使经络血脉自缚自闭,也就是说不用拙力,要在松柔中使内劲徐徐贯注,才能打通任、督二脉,进而使十二经脉相继打通,通了以后有了内气运行,劲才可起于脚、行于腿,主宰于腰,到达身体任何一点,通过松、园、慢,逐渐产生棚劲。久练之后自然能使劲力轻灵而沉厚,才能达到行拳走架的基本要求。
其三,松与棚的统一。练太极拳时意念上要求身体松柔,用意不用力,即做到大脑松静,皮肤松展,肌肉松柔,骨节松开,筋腱松长,脏腑松舒,血脉松畅,经络松通,全身由表及里、自上而下没有一点僵力,没有一处僵硬,在无处不松的情况下,进行着绵缓柔的形体运动。松柔的标准是在周身棚劲不丢的情况下放松,松沉之中找棚劲。练拳时以意导气,以气运身,使神意、呼吸、动作三者结合,意到、气到、力到,全身关节放松且节节贯串,身体像是一个具有弹性的柔性浑圆体。随着拳势的变化而开合鼓荡,产生“身如气囊”的感觉,这种感觉就是“棚”劲。开合鼓荡就是体内棚劲充盈变化的结果,它是蓬勃向外扩散的生发之气,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的体现,需要全身肢体的高度配合协调,需要扎实的基本功,否则,多棚一分谓之顶,少棚一分谓之丢,正如王宗岳先生讲“仰之则弥高,俯之则弥深,进之而愈长,退之则愈促”。如不放松,一味用僵劲,很难做到“俯之弥深,退之愈促”,反之如无棚劲,不会螺旋转动,则不可能达到“仰之弥高、进之愈长”。太极拳在战略上要求舍己从人,以静制动,但如无松与棚这个条件,做不到沾、连、黏、随,也难以取胜。因此,松才能节节贯穿,棚方可支撑八面;松是一种意识的掌控,棚为内力的外在表现。